3月24日,“未来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第五届“三言”未来教育沙龙暨教育学院第二次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未来教育中未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探讨了未来课程的指导理念和践行落实,勾勒了未来课程的样态。
本次活动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吴虎强主持,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辛继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高维、湖南大学副教授袁建林、湖南省电教馆培训部主任余剑波、《新课程评论》执行主编余孟孟、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建设教研员刘翠鸿、天心区教科中心党支部书记余战勇、教育学院李金国教授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长沙市优秀中小学校长、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教师、小学教育系研究生全体等近60人参加活动。
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澍心教授致欢迎词。
高维教授发表了《未来课程的愿景、样态及潜在风险》的演讲,认为未来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具有空间开放虚拟、跨学科融合、个性化的样态特征。人类在未来课程建设中应警惕技术崇拜,过激去学科化与走向个体主义。
李金国教授主讲的题目是《未来课程的趋势、设计与实施》。教授以财商课堂的课程设计为例,谈到了未来课程的情境设计、跨学科整合、目标设计、课程空间创设与课程私人订制。
辛继湘教授点评表示,未来课程应坚定技术是手段而人性化是目的,未来课程不仅是智能课程更是智慧课程,未来课程是技术赋能的艺术性课程,从理念课程到实践课程需要众多的努力。
刘翠鸿主任认为,未来课程是需要契约精神、链接真实世界、技术支持学习的课程。
刘菲菲校长指出,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未来课程如何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我们如何解决融合课程观与分科评价不匹配的问题。
陈艳萍校长反思了今天课程的样态,认为在课程名词满天飞的环境下,课程理念的转变急需课程评价的改革。
袁建林副教授针对陈艳萍校长的反思进行了回应,指出评价的问题已经超越了教育领域,涉及社会问题。
周大战校长提出,未来课程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培养未来教师。
周方苗校长认为我们利用当下当下学校中的课程去培养未来的人,就需要反思现在学校中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空洞、强调情境忽视思维的问题,就需要建设学校课程能力提升机制。
万淑兰校长分享了三个疑惑,即重10%融合课程轻90%分科课程、其任学校的认学拓思的生命化创新课程是否算未来课程、如何将未来课程普及实践下去的疑惑。
余孟孟主编反思了四个问题,即什么课程最有价值,课程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未来课程应该导向哪里,什么课程最能激发学生动力。
方芳校长对湖南一师附小特色“百舸”课程进行了分享。
向雄海校长对长沙市第六中学学校多元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分享。
贾佳婷分享了仰天湖金峰学校将“千百成峰”课程打磨为“攀登”课程的理念设计与思路历程。
卢朝为校长分享了明德天心学校的“幸福生长”课程。
余战勇书记从“三言”出发,认为未来课程应言理念,言目标,言评价。未来课程要达到目标素养化,内容综合化,实施情境化,评价一体化,从而建设科学、规范有特色的学校未来课程体系。
余剑波主任进行活动总结,认为未来课程的属性和“三言”有哲理共通之处。未来课程在时间上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在空间上虚实融合,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到个人经验三层落实,要找到育人和育分的中立点,以达到三元合一,创设智慧课程。最后,余剑波主任鼓励大家积极贡献智慧,促进“三言”长远发展。
此次活动学术氛围浓厚,内容充实,交流气氛活跃,研究生同学们收获颇丰,增加了继续求索的学术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