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实践要点,明晰课堂设计与磨课的核心逻辑,11月11日晚,教育学院特邀金桥小学数学教师谭文彬做“我们是这样磨课的——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课例迭代实践”主题教学经验专题讲座,讲座在怀中南602教室举行,学院教育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学院就业专干邓魁介绍基本情况,他表示,谭文彬曾在区市级教学竞赛中多次斩获佳绩,曾获长沙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其磨课经历与教学实践经验对尚未深入接触教学一线的学子而言,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希望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将讲座中的实践方法转化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教育思维的火花。
谭文彬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系统阐述了如何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实现课例的层层迭代与优化升级。他首先分析了教材中“台风定位”素材对于长沙学生的认知隔阂,指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设计的“公园寻宝”虚拟情境初稿。这一设计不仅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更让学生在“寻宝”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分享中,谭文彬生动再现了课例不断完善的过程。初稿教学环节虽完整,却难以出彩;随后,他引入Flash制作的寻宝游戏、网络画板演示点的运动轨迹等,增强了课堂的交互性与数学味,但课堂时间有限,仅能让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沦为旁观者,违背了“学习主体性”原则。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难题,谭文彬重点展示了决赛版本的突破性设计:在新授环节,巧妙运用希沃白板实现“伪交互”,通过限制寻宝机会、设置锦囊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练习环节,创新设计“刮刮乐”式操作纸,既保证全员参与,又兼具趣味性;在拓展环节,通过数对与方向距离的联动,自然融入学科融合思想,体现运动的合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除了具体的课例分享,谭文彬还向同学们传递了四条宝贵的教学心得。其一,找准课堂着力点是关键,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材表面,而要深挖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思维内核,如“烙饼问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可能性”教学则是概率统计的启蒙,需帮助学生建立“独立随机事件”的认知。其二,要用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课堂,从时间分配、环节设计到板书布局,每一个细节都需反复推敲,在“趣味性”与“实效性”“完整性”与“亮点突出”之间找到平衡。其三,磨课要把控大方向,修改需有所侧重,可通过分段制定目标、聚焦重点环节的方式,让课堂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打动人心的亮点。其四,要做“有意义的拓展”,避免为融合而融合,或引入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内容,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收获。最后,谭文彬强调,“用一节课的深度,可换所有课的广度”,深入研磨一节课的过程,不仅能提升对本课的理解,更能迁移至其他课程的设计中。同时他也指出,优质课例的诞生离不开团队智慧的支持,是集体教研力量的集中体现。
此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了赛课与磨课的完整流程,更让大家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同学们未来从事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竞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一审:朱晶平 二审:张志新 三审:朱承学